北宋时,著名史学家范祖禹被贬化州,患了严重咳嗽症,他喜欢喝茶,半个月后,咳嗽基本痊愈,用餐亦觉胃口大开,他感到奇怪,便问随从,原来是从州署一石龙井中取水泡茶的。于是范公来到井边,见井中飘浮着许多小白花,取井水闻之有奇异芳香。井旁有两棵似橙似柚的树正盛开着白花,于是他从井中取回水,又摘了些小花泡茶品饮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的气喘、咳嗽症全好了。于是范公访问了州地乡民,查阅不少有关南方植物类书籍和对此树作了仔细研究,终于弄清了这是化州橘红树。之后他又将橘红花、果送给一些咳嗽、水土不适的人泡茶服用,收到了化痰止咳,健胃行气功效,而流传民间。
到明末清初,橘红药用效果传入宫廷列为化痰止咳御用药物,其时,橘红从开花到结果,官府派兵守护,亲信亲点果数,逐一编号,且有脱落,须拿到官府注销。然后每年收获季节按例上贡朝廷。这就是化橘红成为贡品的历史记载。
一、究其来源
清朝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载:“橘红治痰症,消油腻、消食、醒酒、宽中、解蟹毒。”光绪十四年彭以孙著的《化州志》载曰,“化州橘红,治痰如神,每片真者值一金”。
化橘红为芸香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。化州柚又称为"毛橘红",产自广东省化州市,是传统的道地药材。柚又称“光橘红”、"光七爪"、"光五爪"。
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,置沸水中略烫后,将果皮割成5或7瓣,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,压制成形,干燥。
味苦,辛、温。归肺、脾经。理气宽中,燥湿化痰。用于咳嗽痰多,食积伤酒,呕恶痞闷。用量为3-6g。
1977年药典首次将柚作为化橘红入药。